逃兵海泳可以游多遠?

好吧,是看到新聞才想寫一篇極短篇。有長距離海泳經驗的台灣民眾不能算多,而有跨境經驗的更是少數。這個話題有點運動的成份在內,我就分享個人經驗和觀察。 所謂長距離海泳到底是多少,這也沒有什麼定論。但是「馬拉松游泳」通常指的是十公里起跳。台灣本島沿海能提供安全十公里長泳的路線並不多,但有超過這距離經驗的也不能說沒有。這種距離的長泳難度在於補給、戒護和泳者本身的經驗還有裝備,而最大的障礙通常是路線海域的氣候、海象和下水上岸的濱海環境。 比如說海溫、風波流狀況,比如說夏日海域令人惱怒的水母群,這些都是在茫茫大海會遇到的。沿岸流的速度和方向,漲潮退潮的時機,天候氣溫等因素,這些都比想像的複雜。就算是箇中老手,也不太可能說我現在要下水什麼都沒有準備,就游個五公里起跳。你要知道怎麼觀測,你要有後勤或自行攜帶補給,你還要有天時地利,這些都讓逃兵海泳四五公里是一件非常難達成的事。 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學生是有每年的長泳特訓。菜鳥標準三海哩,高年級生五海哩。這距離是多少公里請自己換算。這只是長距離海泳必須要有的基本能耐。不過他們是集體行動,台灣不太會有上百人下去游九公里的後勤陣仗和活動。而且因為疫情三年,很多相關活動都取消了,就算想參加也不容易有機會跟大家切磋交流。

馬祖斷網輕而易舉 韌性台灣恐再難任性

這一兩週台灣網路連線最大的隱患之一,當屬馬祖斷網一事。我們可說馬祖不歸台灣,但其網路基礎建設,卻是完全依賴台灣本島來提供對外連線服務。馬祖海上數島,斷網本就可期。近年來因各種因素,斷掉台馬海纜已是每年必發之事。這次雙纜其斷,海纜再無備援電路, 只好依賴微波通訊 ,提供重要如國安、政府、銀行等體系和本島之必要連線運作。 這就叫做先保存政府生存能力,行有餘力才兼及民生所需。在居民耳中或許聽起來很刺耳,但大家要體認到這將會是未來常見的處理原則。 無論島內通聯或是島外通訊,馬祖社會目前皆高度依賴數位化的基礎環境。連外海纜障礙頻仍,連帶將大規模影響到社會作息。如民宿業者難以接單,或是相關網站服務託管在本島以至於管理連線頗為困難,或甚至只在幾條街之外但大家卻不知如何快速通訊,只能巴望著手機螢幕的 app 一直轉圈圈。網路雖看似非生活立即所需,但這個年頭說其有水、電等重要基礎建設之地位,應該不會為過。 時值新內閣號稱要打造「溫暖強韌的台灣」,但當頭海纜「雙斷」,不止火冒三丈超越溫暖,連強韌云云都落後千里之遙。具有韌性的台灣當然是正道正途,但要打造可先能要體認到,斷網衝擊接二連三,任一對離島通訊韌性過度樂觀的態度,遇到真的大事,圖面美好的計畫都只能徒呼負負。

馬祖斷網輕而易舉 韌性台灣恐再難任性
馬祖斷網輕而易舉 韌性台灣恐再難任性
T.H. Schee

Worked on TW’s internet for 20+ yrs | coastal & littorial | deep knowledge abt TW | ths (at) duc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