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強壯文化

這幾天「 台灣大力士」的比賽在台大體育館一連三天盛大舉辦。很多人問我說這是什麼比賽?我沒有參加也不好意思說什麼,但有很多朋友在這幾個月備賽,甚至還有一位差點拿到某量級的第一名。後來我看到 三立有一段採訪 ,我想「強壯的文化」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說法。 什麼是強壯的文化?是要練的肌肉「一丸一丸」才叫做強壯?對於「強壯」一詞之認解,東亞文化圈的我們似乎離的比較遠。你問我什麼是強壯?我會說有肌力,有肌耐力,也有運動表現。有上述身體素質不一定會看起來像是「健美選手」,也不是只有健美選手才能說是強壯。 在田徑場上,通常最為「強壯」的可能是三鐵的選手。這三鐵是指:鐵餅,鉛球和鏈球。從體型來看,這三項選手無論男女都相對厚實,而且力量極大。再加上有很好的專項運動技術,因此無論是拋擲還是迴旋,都能做出一般人根本難以想像的表現。 但對於非運動專項的廣大人口而言,台灣是否有「強壯的文化」呢?或許「裝萌」「卡通化」的文化反而是更為大眾所熟悉?可愛歸可愛是沒錯,但我一直比較崇尚自然而且具有強韌生命張力的形象。那種形象並非「暴力」,也不是單純的「肌肉」,而是一種大力揮灑,積極拼搏的人體和精神特性。這種形象在大眾媒體很難看的到,在一般給大眾參加的運動賽事,也比較難體會到這樣的強壯感。

體能競賽作為戰術體能發展的一環

其實台灣能叫做「體能」競賽的,無論是自己命名,或是他人稱之,大概都可以稱之為是包含某種戰術體能 (tactical fitness) 性質的競賽。不過這一篇也不是要談 什麼是戰術體能,要了解可以參加 最近四季健身新店店的讀書會 。我在思考的是,這些體能競賽作為戰術體能發展的一環,倒底是有什麼 leverage 之處。 首先,是這些體能競賽樂趣比較高,觀賞性也高。例如在泥巴中滾動的「斯巴達」,還是在各地饒富 CrossFit 風味的體能競賽。這些競賽都有幾點是共通的: 有三維空間移動的元素:例如奔跑(水平)、攀繩和翻越(上下)等 有重量的元素:各種舉重動作、各種負重動作、拖拉重量等 有技巧和效率性質的項目:跳繩、基礎體操等 具有考驗心肺能力的特性:如高強度無氧、有氧間歇等 具有重視團隊合作的性質,如組隊、男女對友合作等 其次,運動賽事個項目的元素,剛好跟戰術體能需要的能力是類似的。一個參賽者必須連續進行不同的動作,但每個人在不同項目的強弱表現,例如舉重好的,可能400米就跑的不怎麼樣,心肺能力極佳的,你要他做些很吃上肢技巧的動作,他也做不來。有些人無負重在越野叢林間跑的快的跟什麼一樣,但只要背上1/3體重,馬上肢體核心在快速移動中都會垮掉。

體能競賽作為戰術體能發展的一環
體能競賽作為戰術體能發展的一環